台灣因為地狹人稠,不少人會選擇住在高樓,但高樓建築多屬密閉式空間,如果發生火警,濃煙跟高溫容易在樓梯間的形成煙囪效應,會民眾阻斷逃生,雲梯車高度也有限,因此有搶救上的困難。本文將整理高樓火災如何逃生的相關資訊,包含:高樓火災救援困難的原因、高樓消防法規 4 要點等,給讀者們參考。
👉 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、社團與 Line 社群,獲取各種購屋必備知識!👈
在 2024 年 5 月 26 日晚間 11 點,位於新竹的晴空匯社區大樓因為地下 1 樓電纜起火,加上大量濃煙導致當晚百名居民受困,因為樓高 28 樓增加救援難度,所幸後來居民均平安逃出。不幸的是,2 名消防員因濃煙造成空間迷航因此喪生。
高層大樓因為建築物多屬密閉式空間,火災時容易因為濃煙和高溫經由樓梯間和管道間形成「煙囪效應」,瞬間阻斷逃生路徑。
大樓外牆常使用玻璃帷幕,難以破壞,而且雲梯車有高度限制,因此增加救援的難度。這些因素讓高樓成為風險集中的場所,一旦發生火災,救援和逃生都面臨巨大挑戰。
如果住在高樓層,遇到火災原則上是「往一樓逃生」,因為濃煙每秒上升速度是 3~5 公尺,如果往上跑會讓自己暴露在濃煙中。
如果較晚發現火災,打開門也發現向下的樓梯間充滿濃煙與高溫,無法往一樓避難,這時就需要「關門」,因為關門可以暫時阻擋濃煙,也可以塞門縫以爭取等待救援的時間。
台南市政府消防局表示,根據美國 NFPA 實際燃燒實驗發現,房門外的溫度高達 150℃ 時,如果房門一直是關起來的,房內的溫度只會有 25℃,證實關門可以有效阻隔火災與濃煙。
除了往低樓層逃生,也要記得讓自己維持在「煙層底下」,因為煙層底下的空氣較新鮮。但要特別留意的是,下樓梯時記得採取「頭上腳下」,以倒退的方式往下爬,避免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。
如果起火點是在高樓層的房門內,一樣把握往低樓層逃生的原則,但逃離時記得「關門」,可以將火勢限制於屋內,藉此減緩延燒速度,除了保護自己,也方便其他戶或樓層的人逃生,是一個自救也能救人的逃生方法之一。
▲ 高樓層火災逃生把握 3 原則:往低樓層、「頭上腳下」下樓梯、關門自救也救人
超高層建築物的救災主要依賴內部的消防設施來進行防護和搶救,但如果火災導致供電系統故障,讓內部安全設備失效,消防搶救的難度也會明顯增加,所以高樓層消防法規顯得格外重要。下方將介紹X要點:
在介紹高樓層消防法規之前,先來介紹國際高層建築會議對於「高層建築」的高度定義,主要有 4 類:
高層建築是指高度在 50 公尺或樓層在 16 層以上的建築物,25 層以上建築稱為超高層,根據不同的樓層也會有不同的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。
高層建築物如果設有燃氣設備,應集中設置並安裝瓦斯漏氣自動警報系統。燃氣設備需用具有 1 小時以上防火時效的牆壁、防火門窗等防火設備,以及該層防火構造的樓地板隔離。
高層建築物的各種配管,應使用不燃材料或具同等效能的防火措施;貫穿防火區劃的孔隙,應以防火材料填滿或設置防火閘門。
除此之外,高層建築物的防災中心應配備防災、警報、通報、滅火、消防及其他必要的監控系統設備,以確保安全。
高層建築物應設置至少 2 座特別安全梯,並符合二方向避難原則:安全梯應在不同位置,排煙室不得共用。
連接安全梯的走廊需要具有 1 小時以上防火時效的牆壁、防火門窗等自成獨立防火區劃。直通 50 公尺或 16 層以上樓層的樓梯應為特別安全梯,地上與地下樓層的梯間不得直通。
高層建築物應設緊急昇降機間,緊急昇降機的載重應達 17 人(1150 公斤)以上,速度不小於每分鐘 60 公尺,自避難層到最上層應在 1 分鐘內抵達。
設置在高層建築物內、屋頂層、中間樓層或地下層的給水水箱,設計應考慮結構體的水平變位,水箱不得與建築物其他部分共用,並應能從外部對箱體各面進行維修檢查。
除此之外,高層建築物的給水設備系統應保持適當水壓。為了消防需要,高層建築物應設置室內供消防隊專用的連結送水管,其管徑應為一百公厘以上,且出水口應為雙口形。
當高層建築物高度超過 60 公尺時,應設置中繼幫浦。當連結送水管不超過 3 支時,幫浦出水口的水量不得小於每分鐘 2400 公升;每增加一支,水量增加 800 公升,最多增加到 5 支,而出水口的出水壓力不得低於每平方公分 3.5 公斤。
【高樓火災逃生 3 要領】
【高樓消防法規 4 要點】
1 小時防延燒設計 | 燃氣設備應集中設置並安裝瓦斯漏氣自動警報系統。燃氣設備需用具有一小時以上防火時效的牆壁、防火門窗及樓地板隔離。各種配管應使用不燃材料或同等效能的防火措施,貫穿防火區劃的孔隙應填滿防火材料或設置防火閘門。防災中心應配備防災、警報、通報、滅火、消防及其他必要監控系統設備。 |
安全梯 |
|
緊急升降梯 |
|
中繼水箱與消防水管 |
|
(本文高樓火災逃生、高樓消防法規資訊來源:台南市政府消防局、全國法規資料庫
)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房市、話題新聞或居家小知識,歡迎大家點擊以下任一 LOGO。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、IG加入官方 Line 帳號或 Line 社群一起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