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一度房市最重要的「329 檔期」雖然建商推案量超過新台幣8,000億元,創下史上次高,但買氣卻明顯退燒。今年全台預估僅約30萬棟買賣移轉棟數,恐創下近6年新低。
究竟房市怎麼了?現在到底該不該買?又該買在哪、買什麼?三位業界專家從交易趨勢、數據指標到產品型態,提供最新解析。
👉 加入我們的社群,獲取最新房市消息!
📌 Facebook 社群 |
📌 LINE 社群
高力國際董事黃舒衛表示,雖然今年案量大,但交易熱度卻不如預期。他預估今年房市整體交易量可能比去年下滑2至3成。
主因包括:
去年基期過高:2023年新增購屋貸款超過1兆元,達歷史高峰,今年難以持續。
央行持續緊縮:為防市場過熱,去年9月已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,導致銀行資金緊張、貸款更難申請。
黃舒衛強調,「錢荒問題短期內不會解除,未來3到5年購屋者仍得面對貸款不易的現實。」
不過,他也指出,雖然交易冷卻、房價漲勢放緩,但若經濟未衰退,房價也不易大跌,仍屬健康修正。
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分享三個觀察房市走勢的重要數據,幫助自住客找到潛力區:
當月均量超過7,000~8,000件
代表市場熱絡,反之轉冷。去年9月降至約12.1萬戶,為五年平均以下,代表市場仍熱。不過若數據持續攀升,尤其是成屋庫存變多,建商就可能被迫降價去化。
新青安推出後,市場委售量一度大減,顯示屋主惜售,但若後續委售量大增,則代表出現賣壓、房價可能鬆動。
李奕農也點出區域差異:
高風險區:如台中海線,新案與二手待售同步上升,需留意價格波動。
支撐區域:如台北南港、中山與高雄鼓山,二手待售減少,房價較有撐。
住商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,台灣房子「又貴又小」已是新常態。小宅盛行不只因土地、營建成本上漲,也與建商順銷策略及買方轉向小家庭、單身戶有關。
雖然小宅當道,但她提醒,「很多小宅機能不全,不見得住得舒服。」購屋者在挑選時應重視生活便利與空間規劃,否則未來轉手也不容易。
她也觀察到,許多異業如書店、文創品牌,開始進駐社區公設,與建商合作,打造複合式住宅空間,「跨界結盟」成為房市新趨勢。
雖然今年房市買氣走弱,但專家一致認為,對真正有需求的自住買方來說,現在正是觀察與議價的好時機。掌握交易數據、選對區域、挑對產品,仍有機會在多空交戰中找到理想好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