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價漲勢降溫了,房價也進入盤整,但租金卻像燒不退的高溫一樣,一路往上。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,今年 7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只有 1.37%,創 51 個月新低,但房租年增率已經連續 23 個月超過 2%。
對租屋族來說,這代表什麼?找房難、房租貴,還可能遇到補貼變成「助漲」的新困境。
房東調漲租金的理由不難理解,就是房東的持有成本變高了。近年房屋稅、囤房稅上升,加上央行升息,房貸利息變重,許多房東選擇在租約到期時「一次補回來」。
更麻煩的是,就算房東沒有房貸壓力,也可能因為看到同類型房子租得更貴、很快租出去,而跟著調漲。這種比價心態,讓市場形成「漲價螺旋」,一旦租金上去,就很難再降回來。
政府的租金補貼原本是為了減輕租屋族壓力,但在實際市場中,有些房東把補貼額度視為「可接受的最高租金」,反而拉高開價。
像雙北的蔣小姐,原本房東不願意配合補貼,最近卻主動參加方案,享有稅負減免,但租金同時上漲 2000 元。搬家後,她發現符合條件的房源更少,甚至遇到五樓無電梯的小套房,月租要價 1.3 至 1.4 萬,空間卻只能放下一張單人床。
不動產專家指出,租金已經與物價、房價脫鉤,形成「心理價格戰」:只要市場上有人願意付高價,其他房東就會比價跟漲。加上都會區租屋需求持續,短期內沒有大量新增房源,租金不會輕易回頭。
對租屋族來說,這波租金漲勢不只是經濟數字,而是每個月錢包的壓力。短期建議在找房時多比較周邊行情,爭取包含管理費、家具的「全包價」;長期則要關注政府是否能增加租屋供給,並讓市場資訊更透明,避免補貼成了推高租金的燃料。
👉 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、社團 與 Line 社群,獲取各種買房必備知識!👈
更多租金補貼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