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設比,法規沒提到的合理比例上限,PTT 提醒大家注意這三點

Credit: Expedia

現在絕大多數的大樓住宅,都一定會有一個「公設比」存在。但在法規裡,公設比其實並沒有明確的合理比例上限,也因此現在越新的住宅,公設比比例也越來越高。在沒有法規規範的情況下,怎麼樣的公設比比例才算是合理呢?而那些其實你根本用不到,卻還是要付費的公共設施,究竟有沒有比例上限?這篇文章將會簡單的帶大家了解公設的分類與計算,並藉此來了解,在沒有法規嚴格規範的情況下,怎麼樣的公設上限比例會比較合理。

法規中沒有公設比

在之前我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公設的介紹與計算:公設是什麼?公設定義、公設比計算,今天除了簡單回顧以外,重點是要告訴大家公設比的比例與合理程度,在沒有法規的規範下,怎麼樣的公設比例上限才算合理。

大公與小公

公設雖然沒有法規規定,但是大致上會依照使用性質來分為大公與小公兩種。

,顧名思義就是指大家都會用到的共同空間。因此在買房的時候,除了買到私人的住家空間外,其實還有一部分比例的 公設 。而公設還又再區分成 大公 、 小公 !這些面積在權狀中都能夠清楚的看到,讓我們來歸納一下!

大公

全體住戶共同持分,且能夠共同使用的空間。例如:大廳、閱覽室、管理室、健身房等。

小公

僅供社區某部分特定人使用並持分的空間。例如:每層樓的通道、走廊、電梯間、各樓層樓梯間等。

公設比計算

公設比在法規上並沒有詳細的規定,因此也沒有規定的比例上限,以下算法為大多數人採用的算法那什麼是公設比呢?公設比是我們用來衡量權狀面積中公共設施所占的比例,也就是我們花錢購買的房屋中公共設施的比例有多少。但「 公設比 」並沒有法律上的依據,因此也沒有標準的算法,一般常用的算法為:

公設比=公共設施/(主建物+附屬建物+公共設施)x 100%

注意:這裡的計算沒有包含停車位,若權狀上有登記停車位面積,計算時需先行扣除。

 

沒有法規的公設比,怎麼樣才是合理比例上限?

由於法規沒有規定,所以其實沒有標準可言,但目前大多數的公設比合理上限可以參考下圖:

 

公設比比例上限,法規研擬中

關於新建案公設比太高以及計算方式,近年來爭議越來越多,內政部目前也正已經著手研擬法規修正草案。但由於觸及範圍廣,目前仍沒有預計的時程,因此短期內公設比合理比例上限的問題,仍會是無法規範的難題。

 

PTT 告訴你公設比注意事項

公設比比例過高不好,但其實過低也不好。PTT 網友就分享了幾個關於公設比的注意事項,幫助大家在現在缺乏法規規範比例上限的情況下,幫助找到合理的公設比,避免多花冤枉錢。

公設比只算「室內」範圍

PTT 的鄉民提醒大家,會被計算入公設比的都是在「屋內」的,有屋頂與結構的部分。戶外的廣場、球場、庭院等,都屬於法定空地範圍,是受法規規範的。所以如果自己家社區有一個超大的戶外籃球場或者花園廣場,就不需擔心公設比比例的問題,好好享受吧!

地下室停車空間成影響公設比比例關鍵

地下室停車場的產權佔比大多分為車位與車道兩部分。大多數合理的停車位公設比,車位與車道會合併計算面積並登記在一起。但 PTT 鄉民則提醒,若發現你的停車位面積只登記了停車位的面積(通常是 4.5 坪左右),這可能就表示車道的坪數被算入公設中,讓消費者在買房時付錢買的公設比比例裡也包含車道,對沒有買車位的人並不公平。

公設比好低?可能是假的公設比

由於公設比越高,民眾購買的意願通常越低,因此有些建商會取得使用執照後,自行將原先的設計更改為公設(例如原本是管道間或樓梯間,改成健身房或交誼廳),讓表面上看起來的公設比降低,但又可以藉由「仍有公設」的噱頭來吸引買家。

PTT 鄉民提醒大家,這種屬於違反法規的「二次施工」,一旦遭檢舉,就有可能會被拆除,因此在看房時,務必要了解公設比的數字就近來自於哪些地方,以免踩到地雷。

 

沒有法規規範,公設比合理比例上限自行評估

因為法令與需求的轉變,現在低公設的房子已經不太可能出現了。在出現法規明確規範公設比比例之前,只能靠自己的需求與接受度來評斷「是否合理」,以及自己能接受的上限到哪,別為了追求低公設而犧牲好物件,也別總被高公設比而嚇走。適合自己的物件,才是最合理的公設比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