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政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,近期媒體熱議的「預售屋解約潮」,實際比例僅占全台買賣交易的 1.1%,並未如外界想像般全面擴散。雖然自去年第 3 季以來,平均每月解約件數增加到 240 件,較去年 9 月以前多出 144 件,但仍屬相對有限。
解約熱區集中桃園、台中、高雄

根據地政司統計,從 110 年 7 月至 114 年 6 月,共有 4418 件預售屋解約案件。
其中,央行在去年 9 月啟動第七波信用管制後,桃園、台中與高雄的解約量明顯較多,每月平均各約 36 至 38 件,顯示交易活絡區域的解約壓力相對集中。
2023~2025 年上半年各縣市預售屋解約件數
縣市 | 2023 年 | 2024 年 | 2025 年前 6 月 | 小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台北市 | 30 | 76 | 54 | 160 |
新北市 | 61 | 151 | 107 | 319 |
桃園市 | 109 | 291 | 219 | 619 |
新竹縣市 | 33 | 102 | 60 | 195 |
台中市 | 74 | 252 | 231 | 557 |
台南市 | 76 | 175 | 138 | 389 |
高雄市 | 164 | 340 | 190 | 694 |
全國合計 | 725 | 1851 | 1339 | 3915 |
資料來源:實價資料、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彙整。註:表列為主要觀察城市,各縣市加總未必等於全國合計。
重點觀察
- 高雄市累計 694 件最多,為主要熱區。
- 桃園、台中分別累計 619、557 件,解約壓力次之。
- 台北、新北相對有限,顯示高總價與自住需求市場較穩定。
- 全國 2023~2025 年上半年合計 3915 件,與官方口徑相符。
解約主因:多戶買家與資金調度
內政部進一步指出, 66% 的解約買方為多戶持有者,顯示許多投資型買家因資金不足、換屋或購車位等需求,才選擇解約。並非全數與央行信用管制有關,部分更屬於「重簽契約」的技術性解約。
換言之,這波解約並不代表自住型買方全面退場,而是資金壓力在投資客端更為明顯。
房貸與交屋爭議,政府設管道協助
針對近期部分民眾反映的房貸核貸難題,金管會已要求銀行優先保障「首購、自住、已承諾貸款」,並設立單一申訴窗口,避免銀行過度緊縮。
同時,內政部提醒,若遇交屋契約爭議,民眾可向地方消保或地政機關依《消保法》申訴。
果仁家觀點:解約潮象徵「投資客退場」
從數據來看,「解約潮」確實存在,但並非全台性危機,而是反映房市結構正在轉變:
-
投資客撤退:多戶持有者在資金調度、利率升高下,逐漸退場。
-
自住需求仍穩:首購與自住族群相對不受影響,解約比例有限。
-
區域差異明顯:桃園、台中、高雄等交易熱點最受衝擊,顯示地方市場的投資買盤活絡程度。
整體而言,這波「解約潮」更像是投資性需求的調整,而不是房市全面崩盤的訊號。未來若央行持續緊縮貸款,投資買方將更難進場,房市或將逐步回歸自住需求主導。
更多預售屋解約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