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 7 月 1 日正式實施至今已過了四個月,實價登錄 2.0 卻仍是讓許多人充滿疑問。這個針對預售屋的新制度上線前就已經備受注目,實行至今卻仍不時傳出「查不到」資訊的問題。其實這樣的問題關鍵還是在申報時間之間的落差。今天就告訴大家預售屋實價登錄 2.0 中被挑出的漏洞,讓大家可以在查詢系統時更有概念,知道哪些消息是真的可信。
實價登錄 2.0 上線至今已經五個月,但卻仍是不斷被抓出漏洞,例如「查不到資料」,或是「資料不正確」等等問題,但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呢?其實主要還是跟「申報時間」有關。
這次的實價登錄 2.0,最大的重點是聚焦在「預售屋」市場。由於過去的實價登錄,對於預售屋市場並沒有嚴格要求,這次的新制則是收緊許多,包含「銷售前應報備備查」、「成交資訊全面納管」、「申報登錄期限提前」、「強制代銷契約備查」、「書面記載預約內容」、「禁止轉售預約單據」(紅單),讓買家們更有保障!
但其中的「申報登錄期限提前」就成為有漏洞可鑽的地方。新制上路後,預售屋簽約買賣後 30 日內,必須向政府申報交易價格、面積等資訊;成交案件申報後,還會有 30 天的申報價格「更正期」,緊接著是 15 天的行政機關「檢核期」。
這代表案件完成登記約 45 天後,不屬於「特殊交易」或「價格異於市場行情」的物件才會被揭露,但若是屬於特殊案件、轉約或其他狀況的物件,就會拖得更久,甚至根本消失不見。
雖然在申報成交價格後,政府有提供 30 天的「申報更正期」,但根據現行的實價登錄制度,預售屋成交案件完成申報登錄後,契約、價格、面積、格局等資訊若有變動,皆不屬於須更正的情形,而新制也沒有要求申報方主動申請變更,所以銷售方只要保留證明變更的資料並等待查核,直到交屋辦理買賣移轉登記時,才需申報登錄變動後的交易資料。
預售屋交易中常見的「換約」,就成為資訊不對等的落差漏洞。根據現行的實價登錄制度,如果有「換約」的情況發生,也不需要重新申報成交資訊,而是要到了最後交屋的階段,建商將物件轉移登記並申報時,才會以「備註」的方式,來註記「換約」時的實際成交價格,而實價登錄系統中的成交價,仍是原先第一手買家的成交價,這中間就出現價格的落差,若沒有注意備註的資訊,就容易錯估行情。
延伸閱讀 🔎 預售屋換約轉賣,有這些事情要注意
如果遇到解約的狀況,也成為實價登錄 2.0 的另一個漏洞。由於雙方當初簽約時已經成交,所以該成交案件也已經申報登錄完畢,若事後解約,原案件在實價登錄系統上的資訊也不會撤銷,除非解約後該戶重新出售並簽了新的契約,才會在新契約申報登錄時,透過「備註」的方式,將原本的申報書與交易過程登錄在其中。
所以如果解約後沒有重新簽約,就會等到交屋辦理產權移轉登記時才會註記,消費者就得自行仔細比對才能發現,這也讓某些業者會透過私下的交易來製造登高價的狀況,然後再解約,讓系統上的價錢好看一點,藉此拉升整體的售價。
延伸閱讀 🔎 建商反悔不賣了?若預售屋建商反悔該怎麼辦
實價登錄系統查不到資訊,還有許多可能性,包含「建案改名」、「店面」、「露台戶」、「保留戶」這類的特殊案例,都會導致資訊出現落差,可能「少報」或者「多報」,甚至是「不報」,讓實價登錄系統上的物件,不見得能夠真實反映實際的價錢,讓民眾難以估算價格。
例如「店面」的狀況,因為實價登錄系統已經取消了店面的申報選項,而現行的新制度則是將店面歸類在建物內申報,所以大樓一樓的店面就歸在該社區大樓裡面計算。而店面的成交價通常都比一般的住宅高出很多,使得消費者得自己去判斷哪一個物件是店面,哪一個物件是一般住宅,如果只看「成交價」來判斷,很容易出現誤判的情形。
雖然實價登錄系統已經經過多次的變革,讓整體系統更加完善而且正確,但現在的制度下仍有漏洞,身為消費者,還是要看得更仔細,除了透過政府的實價登錄系統來查詢資訊,也可以參考各大房屋網站自行設計的實價登錄系統來做全面的查詢,並藉此抓出不合理的狀況,才是真的最保險的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