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都市更新(都更)喊了多年,但實際成功的案例卻非常有限,根據內政部數據,全台灣符合都更條件的建築超過 20 萬棟,但每年能完成的案件少之又少。這是因為都更面臨以下幾大困境:
👉 加入我們的社群,獲取最新房市消息!
📌 Facebook 社群 | 📌 LINE 社群
都更進度緩慢原因
1. 住戶意見分歧
都更案至少要 80% 的住戶同意,但現實中,許多住戶因利益考量或擔心搬遷風險,拒絕同意都更,例如:
- 年長者不想搬家,擔心租屋或過渡期不方便。
- 不同樓層的住戶利益不均,一樓店面往往希望換取更高補償,導致協商破局。
- 對建商不信任,擔心被開發商「吃乾抹淨」,導致談判卡關。
2. 政府資源有限,推動進度緩慢
即使住戶同意,政府的都更推動速度依舊不快:
- 都更補助與資源有限,許多地區沒有財務誘因。
- 法規複雜、審核期長,一個都更案從規劃到執行,往往需要 5~10 年。
- 公共設施與周邊建築影響,若需要徵收鄰近土地,程序會更加困難。
3. 商業價值 vs. 都更機會
並不是所有老公寓都有機會都更,地段決定了發展可能性:
- 高房價區(如台北市信義區、大安區):因土地價值高,建商較有意願推動都更。
- 偏遠地區(如郊區老舊社區):地價低,建商不願投入,居民等再久都不會有建商接手。
老公寓「等都更」是長期戰?
如果你的房子位於蛋黃區或精華地段,仍有機會爭取都更,但如果是巷弄內、地價低、住戶意願不高的區域,等都更可能只是遙遙無期,這時就要考慮其他對策。
等不到都更,該自行修繕嗎?
面對 40~50 年的老公寓,不修繕就會逐漸老化,屋況越來越差,但修繕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,該怎麼選擇?
修繕的必要性
如果不進行維護,老公寓最常出現的問題包括:
- 水電管線老舊:電線走火、鐵管生鏽、糞管堵塞等問題頻繁發生。
- 外牆磁磚剝落:老公寓的磁磚容易掉落,甚至有安全疑慮。
- 漏水與結構老化:屋頂防水層劣化,造成嚴重漏水,影響居住品質。
修繕費用預估
自行修繕的成本高低不等,以下是常見的修繕項目與費用參考:
修繕項目 | 費用範圍(單戶) | 費用範圍(整棟) |
水電管線更新 | 10~20 萬元 | 50~200 萬元 |
屋頂防水修繕 | 5~15 萬元 | 30~100 萬元 |
外牆磁磚整修 | 10~30 萬元 | 100~500 萬元 |
耐震補強 | 30~100 萬元 | 500 萬元以上 |
電梯更換(若有) | – | 1000 萬元以上 |
如果不想等都更,定期修繕仍能延長房屋壽命,特別是管線與結構補強,能讓老公寓至少再住 20~30 年。
2025 老屋修繕補助:申請條件放寬、內政部流程簡化更容易
40 年以上的老公寓未來 10 年房價會怎麼走?
1. 房價會繼續漲嗎?
老公寓未來仍可能保值或增值,但關鍵在於地點:
- 捷運站、高房價區域的老公寓仍有增值機會,因為土地價值高,需求穩定。
- 偏遠地區、巷弄內的老公寓,可能逐漸被市場淘汰,轉手越來越困難。
2. 未來轉手會更難
老公寓的最大問題是銀行貸款困難,影響未來轉手:
- 銀行對 40、50 年老公寓的貸款成數通常僅 5、6 成,甚至可能拒貸。
- 屋齡 + 貸款年限 ≤ 60 年,如果未來 10 年內房屋達 50~60 年,貸款限制更嚴。
- 買家數量減少:隨著市場趨勢,新一代購屋族更傾向買新成屋,老公寓市場需求減少。
3. 未來是否會「老公寓大甩賣」?
當老公寓進入 50~60 年,若沒有都更,市場可能會發生:
- 部分房東因房貸問題被迫賣房,形成「老公寓降價潮」。
- 高齡住戶過世後,子女無力維修,被迫低價拋售。
- 買家因貸款受限,導致老公寓市場更冷清。
40 年以上的老公寓,安全嗎?地震風險如何?
台灣地震頻繁,40 年以上的老公寓如果沒有耐震補強,未來可能面臨更大風險:
- 1980 年代前建造的房屋,耐震設計較弱。
- 921 地震後,政府開始強制提升耐震標準,但舊公寓並沒有被要求補強。
- 地震後倒塌的案例多來自老舊建築,如花蓮與台南的地震災情。
如果你住的是 40~50 年的老公寓,應該:
- 請專業技師檢查結構安全(是否有裂縫、鋼筋外露)。
- 考慮補強工程(但費用較高,需住戶共同負擔)。
- 慎選地點,避免位於地震帶、土壤鬆軟區域。
結論:沒有都更,老公寓還值得持有嗎?
如果你的老公寓位於蛋黃區、管理良好、願意維修,仍然有保值空間,甚至可能因土地價值上升而增值。但如果房子地段一般、無法都更、住戶不願修繕,那麼未來可能變得更難轉手,甚至價值下跌。
更多老公寓相關文章
買老屋翻新前一定要知道!40年老公寓的隱藏問題
公寓屋齡 40 年能買嗎?網友分析優缺點:地點是關鍵!
買公寓好嗎?買公寓要注意什麼?PTT 分享 5 個買公寓注意事項
買公寓一樓好嗎?還是買公寓頂樓?PTT 討論優缺點
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房市、話題新聞或居家小知識,歡迎大家點擊以下任一 LOGO。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、IG加入官方 Line 帳號或 Line 社群一起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