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

美國政府入股台積電有可能嗎?最近加徵的關稅可能還不夠

近期美國政府釋出訊號,表示可能將《晶片法案》補助轉換為股權,甚至傳出有意入股包括台積電(TSMC)在內的晶片大廠。這樣的說法立刻引發外界高度關注,甚至包含在台灣的股民極大的討論。

美國商務部長:考慮直接入股台積電

美國近年積極推動「晶片回流」與供應鏈安全,其中一項就是透過《晶片法案》提供數百億美元補助,吸引半導體企業在美國設廠。最近,美國政府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更發表考慮以「入股」方式替代現金補助的談話,對象包括 Intel、Micron、三星,以及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的台積電。此舉被解讀為美方希望透過持股,建立更長遠的戰略影響力,不僅是補助,更是「參與治理」。

大家擔心什麼?台積電還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嗎?

這個消息出來後網友真的是議論紛紛,絕大多數的聲音認為「美國吃人夠夠」、「台積電都去投資了還不夠?」

網友擔憂的無非就是因為台積電在台灣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,前一波大舉投資美國已被許多人認為美國是在搶台積電了,而這次又說要入股台積電,更加深了大家對於「台積電是否還能夠成為台灣的保護傘」憂慮。

畢竟美國現在就是擔心台灣出事會影響到重要晶片的供應,因此許多人就會想,所以美國是希望把台積電(或台積電的技術)從台灣帶到美國嗎?這件事如果真的發生了,是不是表示台灣有事美國不會來幫忙呢?

所以,美國能否入股台積電?

首先要說,台灣政府、台積電雙方在此議題上都具有實質的「否決權」。

台積電為國安戰略產業,政府有否決權

從法律與制度面來看,台積電雖然是上市公司,但因為屬於台灣的戰略產業,美國政府若要入股,無論是透過市場掃貨,或是參與新股發行,都必須面對台灣嚴格的外國投資審查制度,這部分是已經寫在《外國投資條例》中,尤其是「外國政府」或「國營資金」的投資,必須經由經濟部投審會審核,涉及董事會席次或重大影響時,更不可能繞過國安把關。

若無法取得足夠股權,那就只是一般股東

理論上,美國政府若在公開市場上買台積電股票,確實能逐步累積持股比例,甚至影響股東投票。但若是大量收購,需依《證券交易法》第 43 條之 1 及「公開收購公開發行公司有價證券管理辦法」辦理,台灣政府也可隨時基於國安理由介入審查。

而實務上,台積電市值近 1 兆美元相當龐大,至少要取得 10% 以上的股權,在董事會上才有話語權(但未必有影響力),而 10% 的股權就要投入 1000 億美元了,《晶片法案》給的補助才不到 100 億美元。

再舉個例子,近期川普政府向各國加徵關稅引發強烈反彈,也造成關稅收入大增 210 億,但即便把這些增加的關稅都投進去依然不夠,實務上來說也不可能把這些全都壓進去。

對美國而言,若是無法取得足夠的股權,那他的入股不過就跟一般外資或股民的投資一樣而已。

台積電若要保持中立也可以說不

此外,台積電是民營上市公司,有董事會與股東大會的治理機制。若要讓外國政府透過「私募增資」或「發行特別股」入股,必須經過董事會決議,甚至需要股東大會通過。這代表台積電本身就有權拒絕,並不會因為外國政府想投資、有錢就能成真。

而且台積電自身也有強烈動機維持「技術中立、服務全球」的形象。若接受美國政府持股,將可能被外界視為「偏美」,不僅影響與其他國家客戶的合作,也會加劇地緣政治風險。對台灣而言,更可能引來中國的政治壓力,進一步讓台積電捲入國際角力。

總結:合作有空間,控制難實現

整體而言,美國入股台積電並非完全沒有可能,但要取得「有影響力的股份」幾乎難以實現。

台灣政府的投資審查制度、國安考量,以及台積電自身的中立策略,都會成為強大阻力。最可能的情境是:美國參與投資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子公司,或透過補助、合資等方式建立合作,而不是直接持有台灣母公司的股份。對美方來說,這或許是更務實的路徑;對台灣而言,則能維持護國神山的獨立性與戰略自主。

延伸閱讀》

hongwe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