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房市中,公設比高達 30% 已成為一種常態,對許多買房者而言,這意味著他們購買的每三坪中,就有一坪是用於公共設施的費用。這一比例對於不常使用這些設施的人來說可能感到不公平。本文將介紹公設比越來越高的原因及其對買房者的影響。
早期的公寓多以簡單的樓梯作為唯一的公共設施,因此公設比相對較低。這對於那些希望避免在公設上花費過多的買家來說,是最經濟的選擇。
隨著1990年代以後,台灣開始出現更多高層建築和對地下室停車位的需求,公設比逐漸上升。華廈時期的公設比一般在10%至25%之間,提供了電梯等基本設施,是一個中等公設比的選擇。
進入2000年代,由於消防法的改變和安全設施的加強,大樓的公設比進一步提高。安全梯間、消防設施等必要的公共設施成本上升,使得公設比普遍高於以往。
最近幾年,許多新建案都在追求提供豐富的生活便利設施,如健身房、游泳池等,使得公設比普遍超過30%。這些設施雖然提高了居住的舒適性和便利性,但也相應增加了買房者的負擔。
你可能有興趣》最實用公設、最不常用的公設,這篇告訴你
公設提供了許多便利,如安全性、休閒娛樂等,但同時也帶來了高額的維護費用。買房者在選擇房屋時,應評估自己對於這些設施的實際需求,以確定高公設比是否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此外,公設比的增加也反映了台灣房市的發展趨勢和居住文化的變遷,從單純的居住需求到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。這一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會繼續,因此買房者在決策時需考慮長遠的居住成本和生活品質之間的平衡。
延伸閱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