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政府為抑制房市炒作,陸續推出多項打炒房政策,其中財政部針對「豪宅稅」的認定標準進行重大調整,除原本以總價認定外,新增「單價門檻」,導致許多原本並非豪宅的物件,也可能因房價上漲而誤踩紅線。
專家提醒,屋主若在出售前未妥善規劃,恐面臨沉重稅負;而透過合法的「建物分割」方式,則有機會達到節稅目的。
👉 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、社團 與 Line 社群,獲取各種買房必備知識!👈
根據財政部公告,凡於2016年房地合一稅制上路前取得的房屋,出售時若被認定為「豪宅」,適用舊制課稅規則。與非豪宅可按「房屋評定現值」計算稅額不同,豪宅則需以實際成交金額乘以房地比,再按20%計算課稅所得,稅額明顯拉高。
財政部近日修正豪宅認定標準,在原本的總價門檻之外,新增單價條件,例如台北市單坪價格超過120萬元、新北市為75萬元,即便總價未達標,也將納入豪宅範疇,適用高稅負計算。
地政士鄭文在表示:「許多民眾當初購買的是一般住宅,如今房價上漲,一旦出售,才發現變成豪宅稅課稅對象,讓人措手不及。」
面對豪宅稅門檻擴大,鄭文在建議,可考慮合法進行「建物分割」,降低房屋總價,避開豪宅認定。
他舉例指出,新北市一名屋主擁有樓中樓格局的住宅,建物總坪數逾80坪,市價每坪60萬元,總價約4800萬元,已超過新北市的總價門檻。若以此價格出售,須以實價課稅,可能須繳納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稅。
「但只要屋主事前與專業團隊合作,辦理建物分割,將原本的樓中樓分為兩戶,各自登記為1樓與2樓,分別販售,總價瞬間從4800萬元降為2400萬元,就能成功避開豪宅稅的認定。」鄭文在說。
更重要的是,若分開銷售並適度調整價格,例如1樓售價提高至3000萬元,2樓維持2000萬元,不僅達到節稅,甚至還能提高整體收益,創造更大價值。
不過,鄭文在也提醒,進行建物分割或合併須依法辦理,且涉及建築師簽證、地政士手續、變更登記等費用,並非每個案件都適合此方式。他建議屋主應於售屋前,諮詢專業團隊,進行成本與效益評估。
「不是每一戶都能或都需要做分割,應根據所在地區、建物條件與市場行情綜合判斷,才不會得不償失。」
👉 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、社團 與 Line 社群,獲取各種買房必備知識!👈
更多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