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社會期待保護令能阻止暴力發生時,近期台北信義區命案卻再次讓人思考:保護令真的能保護人嗎?近一年來多起案例顯示,儘管保護令已生效,受害者仍遭遇攻擊。《網路溫度計》邀請兩位律師深入剖析保護令制度缺口,探討修法與配套可能方向,並提供遭遇高風險關係者的自保建議。
👉 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、社團 與 Line 社群,獲取各種買房必備知識!👈
信義區命案讓保護令問題浮上檯面
保護令真的能保護人嗎?台北市的信義區命案讓這個問題再次浮上檯面。一名女子在社群貼文透露保護令已生效,不到 9 小時便在停車場遭前男友攻擊身亡。
保護令來不及發揮作用的情況,並不是第一次發生。近一年內,台灣已有多起申請保護令後仍遭遇攻擊的案件,讓人質疑這項制度在高風險關係中是否足夠有效。
《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》採訪兩位執業律師,從法律制度與實務經驗切入,盤點問題出在哪裡、制度還能怎麼做,並提供當事人在危機中可行的因應建議。
7/30 信義區命案事件
27 歲谷姓女子今年 5 月向警方報案並申請家暴保護令,法院於 7 月 27 日核發命令,禁止劉姓前男友騷擾或接近她。7 月 30 日傍晚,她在 Threads 貼文透露保護令已正式生效,未料當晚便在台北市信義區一處地下停車場遭對方埋伏攻擊,送醫後仍宣告不治。從貼文到案發不到 9 小時,保護令形同失效,讓外界對制度的實際防護力提出嚴肅質疑。
7月「申請保護令卻仍發生憾事」案件整理
從近期幾起個案中可以看出,保護令即使已生效,仍可能無法即時防堵暴力發生。以下是近期引起關注的案例整理:
#7/7 土城命案事件
新北市土城區發生一起保護令執行中的命案。一名女子於申請保護令後,法院召開家暴開庭程序。未料開庭結束不久,她與妹妹在街頭遭丈夫埋伏攻擊,兩人皆因傷重身亡。加害人謝姓男子先前已有多次違反保護令紀錄,案發當場被警方逮捕,檢方聲請羈押後獲法院裁准。
#7/24 台中豐原火車站砍人事件
下班尖峰時間發生一對母女遭前男攻擊事件。被害女子曾申請保護令,但加害人仍違令闖入公共場域持刀行兇,造成母女受傷。警方依違反保護令等罪嫌將其逮捕並聲請羈押。此案成為另一明顯案例,表明即使命令已出,加害人在公共地點仍可能無視法律紅線繼續暴力行為。
「催命符」成關鍵字?網路質疑保護令形同虛設
根據《KEYPO 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觀察近一年(2024/7/31~2025/7/30),網路聲量 60,842 筆,對於「保護令」的討論升溫,熱門關鍵字集中「保護不了、廢紙、催命符、沒有用」等討論,反映出民眾對制度實效的高度質疑與不信任。
網友:保護令對不守法的人起不了作用
關聯詞中也出現「家暴、加害人」等情境描述,顯示輿論焦點不僅關注法律制度本身,也連動對司法判決、執行力與警方反應速度的討論。
在土城命案中,有網友留言「無保請回,申請保護令一樣被殺…這制度問題太大了!」對信義區案件也有網友直言「保護令對不守法的人起不了作用,無辜的生命一個個逝去。」熱門關鍵字顯示出社會對保護令能否即時發揮作用,存在高度關注與疑慮。
保護令制度如何運作?
保護令是目前法律中針對家庭暴力、跟蹤騷擾等風險關係的緊急保護機制。申請人需要向法院提出證據,證明自己曾遭遇暴力,且仍有可能再度遭受威脅。法院一旦核發保護令,會明確限制加害人不得靠近的地點,例如住家、公司、健身房等,一旦違反,警方可依法逮捕並移送法辦。
云澤法律事務所趙澤維律師指出,保護令的重點在於畫下法律的紅線,是制度給加害人的一個警告與界限。對於願意守法的加害人而言,它具有威嚇與約束效果;但對已經失去理智或不在乎後果的人來說,這條紅線可能毫無作用。
申請了保護令,為何還是出事?
社會大眾普遍期待,保護令能在第一時間阻擋加害人靠近,避免傷害發生。但實際上,它的功能更偏向「法律威嚇」與「事後追責」,而非即時防衛。對此,邑元聯合法律事務所王奕淵律師指出,保護令說穿了只是一紙命令,並不能從物理上阻止施暴者接近,正如法律雖禁止殺人,卻無法阻止有人下手行兇。
保護令無法阻止施暴者接近
在預謀性強、執意報復的情境下,這樣的命令常常形同虛設。當制度尚未來得及介入、警方尚未抵達時,受害者早已面對危機。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事件中,不乏「已申請保護令,仍遭攻擊」的案例。
現行制度要如何修法?律師這樣看
王奕淵律師認為,制度面可以思考修法,加重違反保護令的刑責,也應賦予法院更積極的處置工具,例如預防性隔離或強制訪視,但在實務推動上勢必會遇到執行難度。
律師建議:積極規劃個人風險控管
他也提醒,除了制度強化,真正能避免危險的往往是自保的選擇。許多人在遭遇恐怖情人時,會陷入一種內心糾結:「明明自己沒錯,為什麼要躲?」但如果繼續留在對方熟悉的生活圈,只是讓自己更容易成為目標;與其爭一口氣,更該優先守住自己的安全。
在實際操作上,除了制度與修法配套的強化,趙澤維律師也提出一系列具體的安全建議。他提醒,如果對方具有高度掌控欲、暴力傾向或持續騷擾行為,被害人除了尋求法律保護外,應積極規劃個人風險控管,例如更換門號、暫時關閉社群帳號、停止使用共用雲端相簿(避免位置曝光)、搬離住處、不走固定通勤路線,甚至在必要時暫停工作,徹底斷開行蹤可預測性。
這些做法雖然成本不低,但在極端情況下,往往是守住安全最關鍵的一步。
保護令不是句點,是求救的逗號
保護令不是全然無效,但要真正發揮保護作用,仍有賴制度配套與執行力的同步提升。除了法律強化,社會支持系統也不容忽視。看見身邊人的求助訊號、理解恐怖情人關係中常見的操控與脅迫模式,往往能為當事人爭取更早的安全出口。
若你想進一步了解恐怖情人的特徵與應對方式,也可參考延伸閱讀:「他的愛是在控制你?恐怖情人5大警訊+自救方法一次看」
制度如何改革、資源如何跟上,值得我們持續關注,因為真正的保護,不能只停留在法律文件上。
〖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調查結果之圖文,未經授權請勿轉載、改寫〗
【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提醒您】保護被害人隱私,避免二度傷害
- 家暴保護專線:113
- 113 線上諮詢
延伸閱讀》
- 沈玉琳最新病況曝光!網路聲量掀2.6萬筆 醫提醒肝警訊別輕忽
- 大學分科成績公布!到底選校?還是選系?這些學群「學非所用」最嚴重
- 我遭遇家暴怎麼辦?保護令、求助專線、法律協助一次看懂!
- 我看到別人遭遇家暴怎麼辦?5 大步驟教你安全介入、正確幫助
分析說明
分析區間: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 2024 年 07 月 31 日至 2025 年 07 月 30 日。
資料來源:《KEYPO 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軟體。
研究方法:
《KEYPO 大數據關鍵引擎》輿情分析軟體擁有巨量資料,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:每月處理 1500 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,其內容涵蓋 Facebook、YouTube、Threads、TikTok、Instagram、新聞媒體、討論區、部落格等網站,針對討論『保護令』相關文本進行分析,調查「熱門關鍵字」(註 1)作為本分析依據。
*註 1 熱門關鍵字:透過『KEYPO 大數據關鍵引擎』輿情分析軟體,萃取網路上的文章與主題共同出現的關鍵熱詞;次數越多,字詞越大;可用來釐清核心議題與重點人事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