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法寺是一座佛教寺院,分布在台灣與日本不同地區,每座通法寺都有它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。本文將整理高雄通法寺、台北通法禪寺,以及日本大阪府的通法寺遺址相關資訊,包含:通法寺簡介、通法寺地點、通法寺圖片等,給讀者們參考。(本文資訊、圖源:通法寺官網、Google Maps)
延伸閱讀》高雄觀光帶動「2 區」房市,這些特色讓北部客南下置產
👉 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、社團 與 Line 社群,獲取各種買房必備知識!👈
通法寺高雄簡介:創辦人介紹
以下簡介通法寺高雄創辦歷史:
通法寺高雄創辦人:上善下嚴法師
高雄通法寺創辦人是上善下嚴法師,法號演德,字號善嚴,民國 17 年出生於高雄左營,從小就皈依佛門,四處參訪高僧與古剎名師,深入學習佛法。
民國 44 年,他拜上斌下宗大和尚為師,成為臨濟正宗七塔寺派第 42 世,隔年又受上眼下淨老和尚傳授瑜珈焰口要訣,奠定了深厚的佛學基礎。
通法寺高雄創辦人:行經高雄仁武,決定購地建寺
民國 49 年,他行經高雄仁武,看到田中湧起祥雲,視為佛緣,決定在此購地建寺。雖然他喜愛山林清修,但在道友勸說下,考量到交通便利,最終選擇在平地建立通法寺。建寺過程長達 28 年,期間克服許多困難,終於完成整座叢林建築。
法師為人低調,不追求名利,專注於清淨修行,並常勉勵弟子與信眾:「因果難酬量,修持當起勇猛精進心。」他強調修行應該從內心做起,精進修持,成為佛門後學敬仰的典範。

通法寺介紹:高雄通法寺
高雄市仁武區的通法寺由上善下嚴法師於 1960 年創立,當時法師希望讓更多人能夠接觸佛法,因此選擇在仁武區購地建寺。這座寺廟歷經 28 年才完成,過程中法師親自參與設計與建設,並獲得當地信眾的支持。
通法寺的 4 大宗旨是:弘法、教育、傳戒與施藥,除了舉辦佛學講座與誦經活動外,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,例如:提供義診與施粥,幫助需要的人。如今通法寺已成為南台灣重要的佛教道場,每年吸引許多信眾前來禮佛與修行。
高雄通法寺圖片
從下方高雄通法寺圖片可以看到,主要殿堂位於建築群的核心,四周有多棟輔助建築,可能包含僧舍、講堂或齋堂,為佛教信徒提供修行與學習的空間。整體設計充分展現佛教叢林建築的莊嚴與寧靜,營造出適合禮佛與靜修的環境。

通法寺介紹:台北通法寺
位於台北市廈門街的通法禪寺建於 1940 年,主祀釋迦牟尼佛,隸屬於苗栗大湖法雲禪寺。這座通法寺的庭院內供奉了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和耳藥師石佛,是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巡禮的一部分,吸引眾多佛教徒前來參拜。
台北通法寺圖片
下方台北通法寺圖片展示的是正門建築,外觀以白色與紅色為主,紅色柱樑與屋頂裝飾展現莊嚴氣勢,門前擺放著香爐與供花。
台北通法寺建築裝飾充滿細節,有金色雕刻、紅色燈籠與屋簷下的精美木雕,整體設計不僅營造出肅穆與寧靜的環境,也為信徒提供修行與禮佛的寧靜空間。

通法寺介紹:日本通法寺遺址
在日本大阪府羽曳野市,有一處通法寺遺址。這座通法寺建於 1043 年,由源賴義所創建,當時是河內源氏家族的菩提寺。河內源氏是日本武士階層的重要家族,通法寺則是當時他們供奉祖先與修行的場所。
隨著時代變遷,這座通法寺逐漸荒廢,最終只留下遺址。目前通法寺遺址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史跡,仍保留著一些古老的石碑與地基,吸引許多歷史學者與佛教徒前來參訪,了解河內源氏的歷史與日本佛教的發展。
日本通法寺圖片
日本通法寺圖片中的木造山門展現日本傳統寺廟建築風格,屋頂覆蓋著灰色瓦片,並裝飾有象徵守護的鬼瓦。門樑與柱子保留了原始的木質結構,充滿古樸的歲月痕跡。穿過山門,可以看到通往內部的石階步道,現已成為知名賞櫻景點。

以上是通法寺相關資訊,包含:通法寺簡介、通法寺地點、通法寺圖片等,給讀者們參考。
延伸閱讀
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房市、話題新聞或居家小知識,歡迎大家點擊以下任一 LOGO。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、IG加入官方 Line 帳號或 Line 社群一起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