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決定購買房屋時,除了價格、地點和設施之外,「買房一定要看座向嗎?」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。許多人認為房屋座向能影響居住的舒適度以及家庭的運勢。先了解坐北朝南、坐南朝北等各方位的好處、影響,再來下決定也不遲喔!
那麼,此篇整理房屋座向優缺點,及教你看「我適合什麼樣的房子」、電梯大樓方位怎麼看。
買房一定要看座向嗎?
「買房一定要看座向嗎?」再討論這個問題前,要先了解:重要的是要理解座向如何定義。
- 在傳統上,房屋的座向是根據房屋的主要結構面向陽光的一面來決定的。
- 在現代房地產中,通常將最大的窗戶或主陽台面對的方向視為房屋的坐向。
例如,如果最大的窗戶面向南,該房屋就被認為是坐北朝南。
各個房屋座向的好處
1. 坐北朝南好處
坐北朝南普遍都認為是台灣最理想的房屋方向之一,因為它有北半球的日照優勢。
冬天,這種方向的房屋可以獲得最大化的日照,有助於增加室內溫度,減少加熱需求。
夏天,房屋的結構自然會提供適當的遮蔽,避免過度直射日光,保持室內涼爽。但是,如果房屋前有高大建築物遮擋,則可能會影響到採光效果。
2. 坐南朝北好處
這種方向的房屋在冬天可能會比較寒冷,因為它面對北方,直接暴露在冷風中。在夏天由於直接日照較少,坐南朝北坐向的房屋相對涼爽。對於喜歡涼爽氣候的人來說,這可能是一個選擇,但冬天可能就需要額外的暖氣相關家電來保暖。
3. 坐東朝西好處
這種房屋在早上接收到豐富的陽光,適合早起的居住者。然而,在炎熱的夏天,西曬問題可能會導致室內溫度顯著升高,而增加冷氣使用的頻率,進而讓電費提高。
選擇坐東朝西座向的房屋時,可能需要準備隔熱玻璃貼或遮陽的相關方法。
4. 坐西朝東好處
坐西朝東的房子,可以享受清晨的陽光和相對較涼的午後,在夏天有較舒適的居住環境,減少了房子因為曝曬而讓室內溫度過熱的可能。但是,冬天的日照時間較短,下午可能就需要開燈。
我適合什麼座向的房子
當選擇房屋座向時,重要的是要根據個人和家庭的實際生活習慣來決定,例如家中有沒有小孩、老人,或者你怕熱嗎等原因影響。
家中有老人的情況
例如,家中若有老人,他們可能需要更多陽光以保持健康,並且較暖的環境可以幫助緩解關節痛等老年問題,因此坐北朝南的房屋會是較佳選擇。
此方向的房屋冬天可以利用最大化的陽光獲取暖氣,而夏天則由於房屋結構的自然遮蔽而不至於過熱。
有小孩的家庭
對於有小孩的家庭,坐北朝南同樣有利,因為充足的自然光對兒童視力發展有益,並且能提供一個明亮活潑的學習和玩耍環境。
怕熱的人
然而,對於怕熱的人來說,選擇坐南朝北或坐西朝東的房屋可能更為合適,因為這些座向能提供一個相對涼爽的環境,減少空調的依賴,從而節省能源消耗並提高居住舒適度。
坐南朝北的房屋特別適合需要避免強烈日照的人,尤其是在顏色的夏天,而坐西朝東則適合喜歡享受清新早晨的人。
電梯大樓的方位怎麼看
有些人選擇電梯大樓的也會看方位、坐向,但要選擇好的大樓方向,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周邊的環境,以下整理幾個重點:
電梯大樓方位怎麼看?要注意採光
在選擇電梯大樓的房屋時,不僅要考察房屋本身的方位,還應評估周圍建築的高度和位置。例如,一座坐北朝南的高層大樓如果面前有另一座更高的建築,則可能會阻擋部分日照,影響居住的舒適度和採光效果。
電梯大樓方位怎麼看?要注意通風
此外,選擇高層建築時應考慮樓層的高度。通常較高的樓層通常能提供更好的視野和採光,特別是在建築物較密集的都市環境中。
但是,高樓層大樓可能會面臨強風等氣候因素的影響。建議選擇中高樓層,可以享受良好的視野和自然光線,又能避免過於接近地面帶來的噪音和灰層問題。
電梯大樓方位怎麼看?要注意棟距
最後,考慮到大樓之間的棟距也是決定採光和通風的重要因素。現在大樓越看越密集,要確保棟距才能保證日照的需求,還能提供更好的空氣流通,對提升居住品質來說非常重要。
不一定要看房屋坐向,居住品質更重要
房屋坐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採光與通風,在每個地區也會有不同的「最佳坐向」,我們透過表格來告訴大家。
房屋坐向 | 採光與通風差異性 |
坐北朝南 | 冬天擋北風、夏天迎南風,冬暖夏涼、不易潮濕 |
坐南朝北 | 冬天迎北風、夏天擋南風,冬冷夏熱、濕氣難散 |
坐東朝西 | 所謂的西曬屋,室內容易悶熱 |
坐西朝東 | 早上太陽直射,採光佳但影響生活品質 |
看房屋的座向最重要的是為了居住品質,有些人為了風水而看房子方位忘了居住環境,反而是本末倒置。看看周圍大樓有沒有擋住採光、通風,才是較實際要思考的狀況喔!
- 房屋坐向怎麼看?比起風水,房屋坐向與舒適度更有關
- 【買房樓層選擇】這五個樓層不要買?!樓層高低優缺點
- 【不能買的樓層】大樓不要買幾樓?告訴你 3 樓、15 樓不要買的理由
- 建坪、地坪、實際坪數差別是什麼?教你快速了解坪數怎麼算
如果想知道更多關於房市、話題新聞或居家小知識,歡迎大家點擊以下任一 LOGO。追蹤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、IG加入官方 Line 帳號或 Line 社群一起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