韓國政府近年對房地產市場祭出一波波壓制措施,從限貸、加稅、縮短貸款年限到強制入住規定,可說是亞洲最重手的打房國家之一。然而,房價不僅沒壓下,近期更出現強勢反彈,首爾房市再次火熱,讓不少台灣民眾好奇:「我們是不是也該學一下韓國?」
但專家提醒,韓國的經驗或許不是榜樣,而是一面鏡子。房市趨勢分析師李同榮指出,台灣若一味模仿韓國式打房,只會陷入政策反覆與市場混亂的惡性循環。
根據最新政策,韓國政府針對房市過熱祭出多項嚴格新規定,包括:
購屋貸款上限為6億韓元(約新台幣1,400萬元)
擁有兩戶以上住宅者不得申貸
購買第二間房需於6個月內出售原屋,否則新屋貸款將被取消
貸款購屋者須於6個月內實際入住
首購族貸款成數下修至7成
房貸最長年限縮短至30年
這些政策搭配過去數年的高稅制與限貸,已經形成極為嚴苛的市場環境。
例如,韓國過去曾針對多屋族徵收高達6%的持有稅、提高印花稅至12%,甚至對短期轉手課徵高達70%的資本利得稅。
儘管韓國出重拳壓抑房市,房價卻屢創新高,2025年首爾地區甚至再度飆漲,漲幅超越新加坡與香港。
李同榮指出,問題不在於炒房,而在於忽視供需失衡與城市發展結構,錯把「打房」當成萬靈藥。
他分析,韓國房市近十年經歷了四大階段:
2015-2017 年:房價溫和上揚,市場穩定。
2018-2020 年:總統主導25波打房行動,卻引發價格大漲。
2021-2022 年:房價來到高峰,政策加碼仍無效。
2023 年起:因升息壓抑資金,房價短期下跌,後又因降息反彈。
尤其 2023 年,韓國央行累積升息 12 碼,導致房市明顯冷卻,但許多台灣觀察者卻誤以為打房政策成功,呼籲政府仿效韓國加重打房力道。
李同榮強調,那次房價下修,主因是利率上升與經濟緊縮,非政策奏效。
當韓國央行後續為救經濟而連番降息並放寬限貸,房價立即反彈,顯示市場高度依賴資金環境。
打房打過頭,不僅未能讓房市穩定,反倒產生諸多副作用。根據報導,韓國出現以下幾點後遺症:
交易量大幅萎縮,成交腰斬
房市投資信心低迷,自住買盤觀望
政策反覆導致市場混亂、預期失準
經濟成長受限,央行提早轉向寬鬆政策
最終導致政府政策陷入來回擺盪,一邊為控制房價緊縮政策,一邊又為刺激經濟釋放資金,讓房市猶如踩油門與剎車交錯進行,難以穩定。
台灣近年同樣面對高房價問題,民怨沸騰,社會上也不乏聲音希望政府比照韓國實施更強力打房手段。但果仁家認為,從韓國經驗來看,壓制型政策容易導致市場扭曲,長期並無助於價格合理化。
李同榮建議,台灣應避免重蹈覆轍,重點應放在以下幾點:
強化國土均衡發展,減輕都會區壓力
增加社會住宅供應量,改善可負擔住房比例
推動產業外移與地方就業機會,帶動區域房市平衡
積極完善交通與基礎建設,提升生活圈可及性
建立理性市場預期與資訊透明機制
簡言之,穩定房價的關鍵,不是「越打越重」,而是從根本出發,改善供需結構,提升居住品質與城市治理效率。
韓國的房市震盪提醒我們,「打房」若沒有配套與前瞻規劃,可能只是治標手段,不但無法穩定價格,反而拖累經濟與民眾信心。
台灣在面對房價議題時,更應審慎規劃整體居住政策,從制度面到實際建設著手,打造健康永續的房市生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