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為了對抗都市熱島效應、降低體感溫度,台北市正式將「綠容率」納入法令,規定 2026 年 1 月 1 日起,所有新建案在申請建照時,必須依規劃設置陽台、露台或屋頂的立體綠化設施。綠容率新制預計每年可新增約 5 萬平方公尺立體綠化面積,並種植約 1.5 萬棵喬木,達成全市平均降溫 2℃ 的目標。
延伸閱讀》預售屋建商怎麼挑?信義房屋、何世昌教你 3 招遠離爛尾樓
👉 加入我們的臉書粉絲團、社團 與 Line 社群,獲取各種買房必備知識!👈
台北市首創「綠容率」入法,什麼是綠容率?
「綠容率」是衡量建築物綠化程度的新指標,不再只看地面綠化面積,而是將植栽實際能提供的遮蔭效果換算成「等效綠覆面積」。
這也表示,除了地面花園,陽台外緣、露台牆面甚至屋頂上的綠化,都能計入綠容率,形成三維(3D)立體綠化,讓綠色延伸到建築的各個角落。

2026 正式上路!台北市綠容率新制重點
- 綠化位置與規格:立體綠化設施須設在陽台或露台外緣,深度不得超過 2 公尺,且綠覆面積需達 90% 以上,並符合結構安全規範。
- 彈性配置:可設置於私人陽台、公共梯間或露台,不必侷限於個別住戶空間。
- 計算方式:採用植栽遮蔭係數計算「等效綠覆面積」,取代傳統只計算基地綠覆率的 2D 模式。
- 施行時程:2025 年 8 月公布後至年底為緩衝期,2026 年元旦正式上路,建案可選擇提前適用。

台北市綠容率政策背景與影響
台北市早在 1986 年就訂定《新建建築物綠化實施要點》,並在 2016 年提升為行政規則。這次修法配合「台北市開發基地體感降溫專案」,以「密集綠覆固碳」為三大策略之一,首次將綠容率明文化,成為全國首創的都市降溫法規。
市府建管處預估,綠容率新制不僅能改善城市微氣候,還可以提升社區環境品質。但也有民眾擔心維護植栽會增加生活負擔,對此市府強調,綠化設施需依原核定計畫維護,若怠於管理,將依《行政執行法》處以怠金。
延伸閱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