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勞工部公布最新非農就業數據,4 月新增職缺高達 23.6 萬個,遠高於市場預期的 18 萬,失業率則持平於 3.8%。表面看似勞動市場持續強勁,然而專家警告,數據背後其實隱藏著「結構性疲弱」的危機。
全職職缺創下兩年來新低,薪資成長停滯、消費動能衰退等現象,正悄悄重塑美國經濟體質。
什麼是非農就業數據?
「非農就業數據」簡單來說,就是美國農業以外的新增就業人數,反映美國的經濟狀況。如果企業增加招聘,代表經濟好轉;反之,企業不願意雇人,可能意味著經濟正在放緩。
非農就業數據通常會影響美國聯準會(Fed)對於利率的決定,因此對於美元、台幣匯率、台股、甚至房貸利率都有連帶影響。
全職就業創低,經濟基本面不穩
根據官方數據,雖然總就業人口增加,但其中僅有 16.2 萬為全職工作,創下自 2022 年 3 月以來新低紀錄,顯示企業傾向聘用臨時工與兼職人員,減少長期人力成本。
穆迪分析首席經濟學家 Mark Zandi 指出,全職工作才是支撐美國消費的根本,而消費佔整體 GDP 的七成,若缺乏穩定就業,經濟復甦將無法長久。
事實上,今年第一季的美國全職就業率相較疫情前下降了 4.3 個百分點,等同於 580 萬個全職崗位消失,顯示長期結構性疲弱。Zandi 表示:「這是一種表面繁榮、實質收縮的就業怪象。」
小企業信心崩跌 投資與薪資同步降溫
來自全美獨立企業聯盟(NFIB)的調查顯示,有意擴編的小型企業比例,從去年底的 18% 急跌至今年第一季的 9%,創下 2016 年該指標設立以來最大跌幅。企業信心低迷,反映在資本支出與研發投資上也同步轉弱。
儘管標普 500 指數企業在首季獲利成長 7.2%,但資本支出較去年同期縮減 12%,研發支出更大砍 19%,反映企業選擇保守因應經濟不確定性。
工資停滯,消費信心與銷售數據出現背離
美國 4 月平均時薪月增僅 0.2%,扣除通膨後實質下降 0.3%,代表多數勞工薪資成長趕不上物價。
哈佛大學勞動經濟學教授 Richard Freeman 表示:「人們雖然看似有工作,但實際購買力正在萎縮,這種虛假繁榮狀態已持續 18 個月。」
這也反映在消費行為上。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 68.5,但零售銷售額卻在 4 月下滑 0.4%,形成「信心與支出脫鉤」的警訊。
AI 取代全職員工,勞動市場結構轉變

波士頓顧問公司合夥人 Emily Chen 警告,AI 技術正在取代原本的全職職缺,且不僅限於生產線,連中階管理職也受到波及。
統計指出,高薪產業如金融、醫療的全職崗位流失率,已超越 2008 年金融危機時期。這一波自動化浪潮,正導致就業市場出現「高端職缺消失、低薪職缺成長」的極端分化。
市場估值下修,經濟轉折將至?
面對上述警訊,金融市場正開始反映潛在風險。標普 500 指數的席勒本益比從年初的 34 倍降至 29 倍,10 年期美債殖利率也跌破 3.8%,顯示投資人對未來成長信心下滑。
瑞銀(UBS)預測,若全職就業率跌破 60%(目前為 60.23%),標普指數恐回調 15% 至 20%。
結語:這場「靜默危機」,才正要開始
當嬰兒潮世代加速退休、適齡勞工總量減少 340 萬、勞動供需缺口擴大至 380 萬時,美國正面臨一場結構性變革。
在 AI、自動化與企業保守投資的夾擊下,就業市場雖表面穩定,實則暗流洶湧。這場靜默的就業危機,可能成為下一波經濟轉折的關鍵觸發點。
非農就業數據常見問題 FAQ
非農就業(Non-Farm Payrolls)指的是扣除農業行業外的就業變化數據,反映美國勞動市場健康狀況。由於就業情形與消費、經濟成長密切相關,因此是金融市場最關注的經濟指標之一。 不一定。雖然整體新增職缺高於預期,但其中真正的全職職缺僅占 16.2 萬,創 2022 年以來新低。專家指出這是「表面強勁、內部轉弱」的結構性問題,長期恐不利消費與成長。 全職工作通常提供穩定薪資與福利,是支撐美國家庭消費的核心來源。當全職崗位減少,會使得消費力下降、房貸違約風險升高,進而拖累整體經濟。 是的,根據報導與顧問公司觀察,AI 與自動化正逐步取代不僅是基層職缺,也包括金融、醫療等中高階職位。這將造成「高薪減少、低薪增加」的兩極化現象,影響勞動市場結構。 目前尚未進入正式衰退,但多項前兆已經出現,包括:全職就業連續下滑、消費成長放緩、企業投資下降等。若未來數季趨勢持續惡化,將有可能進入技術性衰退。FAQ title
Q1:非農就業數據是什麼?為什麼重要?
Q2:美國 4 月新增 23.6 萬個職缺,代表經濟很好嗎?
Q3:全職工作減少會帶來什麼影響?
Q4:AI 真的會取代全職工作嗎?
Q5:美國現在離經濟衰退還有多遠?
更多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