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開春,雖然預售屋交易量下滑、成交冷清,但房價依舊維持高檔。很多想買房的自住族因此陷入兩難:「等房價跌?還是早買早安心?」更讓人困惑的是,隨著利率居高不下,房貸壓力也越來越重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自住客該怎麼判斷進場時機?是繼續等,還是趁房市轉冷時理性進場?果仁家幫你一次分析三大關鍵因素。
👉 加入我們的社群,獲取最新房市消息!
📌 Facebook 社群 |
📌 LINE 社群
雖然交易量下滑,但房價不跌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:
尤其是六都主流建商,資金來源穩定,面對買氣冷淡時多選擇「收起來不賣」,避免價格鬆動。
像台北市中山、南港、高雄鼓山等地,區域機能完整,買方信心相對穩定,即使市場轉冷,仍有支撐力。
根據內政部與營建署資料,近年營建成本節節上升,加上地主惜售,讓建商開價壓力居高不下。
央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加上銀行自主控管不動產貸款總量,目前購屋族面臨「貸不到足夠成數、也貸不到好利率」的雙重壓力。
根據央行 2025 年 1 月最新統計資料,自然人購屋第1戶房貸成數已降至73.38%
,利率區間則落在2.19%~3.35%,加權平均利率為2.53%,明顯高於 2020 年前 1.5% 的水準。若以貸款 1,000 萬元、30 年期本息平均攤還來試算:
房貸利率 | 每月月付金額 | 與1.5%利率相比差額 |
---|---|---|
1.5% | 約34,500元 | – |
2.53% | 約39,640元 | 多出約5,140元/月 |
每月多繳5千元,30年下來將多付180萬元以上利息成本。
此外,根據房仲業者觀察,目前即使是新青安房貸申辦時程已稍為加快,但許多銀行仍暫停受理第二戶房貸申請。
即使房價不動,利率本身也正在吞噬你的購屋預算與生活品質。
果仁家建議,與其等「房價大跌」、或怕「利率再漲」,不如根據自身情況做出理性判斷:
是否有穩定工作與預算?
若收入穩定、手上有自備款,房價高低反而不是第一考量,重點是還得起、住得久。
是否有迫切居住需求?
結婚、生子、換工作通勤變遠等,都會改變你的居住選擇權。等太久,有可能租金也一直支出。
看中的是產品還是價格?
若遇到地段合適、格局機能好、總價可接受的案子,即使價格沒有「撿到便宜」,也可能是長期最划算的選擇。
現在的房市環境不再像過去一樣「買了就賺」,但對真正有自住需求的人來說,判斷進場時機的關鍵不在價格漲跌,而是:
選到對的產品
抓到自己能負擔的財務界線
掌握冷市中的議價空間
市場轉冷,不代表不能買,而是你有更多談判與選擇的空間。《果仁家》建議理性分析、避免衝動,把握每一次看屋與出價的機會,才是真正買到好房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