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用住宅貸款拉警報!想買房卻貸不到款?這並非個案,而是即將席捲全台的房市大考驗。
根據財政部最新調查,截至 5 月底,全台 8 大公股銀行可承作的「自用住宅貸款」額度只剩下 794 億元,不到 800 億元的水位,形同正式亮起紅燈。
偏偏今年將迎來 14 萬戶的史上最大預售屋交屋潮,專家直言:「貸不到款的人會愈來愈多,整個市場可能會踩到斷鏈!」
從財政部揭露的資料來看,目前僅剩台銀與土銀還有百億級的貸款空間,分別為:
台銀:550 億元
土銀:171 億元
其餘 6 家銀行狀況緊繃:
彰銀:55 億元
台企銀:11 億元
華南銀:6 億元
兆豐銀:只剩 1 億元
一銀、合庫銀:逼近內部警戒比,需視資金情況調整撥款速度
根據《銀行法》第 72-2 條,不動產放款不得超過存款與金融債總額的三成,多數公股銀已貼近上限,導致額度吃緊、撥款保守,甚至傳出部分小型分行暫停受理房貸申請。
雖然中央銀行自 2023 年起啟動第七波信用管制,壓抑房市炒作行為,讓整體交易明顯降溫。以 6 月為例,六都買賣移轉棟數為 18,095 棟,比去年同期大減 24%。
但即便房市量縮、投資族退場,自住族群仍因新青安貸款等政策進場購屋,如今卻卡在「貸款核准不下來」,讓買賣雙方都進退兩難。
《果仁家》觀點指出:目前房市交易主力是「首購自住族」與「新青安族群」,但貸款額度不足,等於連真正需要的人也被擋在門外,不僅壓抑買方,更讓建商面臨資金調度風險。
2022 年為建案開工高峰,按交屋時程推估,2024 下半年將是交屋密集期,若屆時大量買方因額度不足無法撥款,將造成:
買方需補足貸款差額,引發糾紛
建商周轉壓力上升,甚至資金鏈斷裂
市場信心受損,衝擊房市與金融系統
建商直言:「人踩人,會踩死人的局面正在形成。」若無及時因應,恐演變為金融風險與「爛尾樓危機」。
針對當前貸款吃緊,財政部已要求公股銀行依循以下三大原則:
優先保障首購與已核准貸款戶
銀行應自主調整結構,控管不動產集中風險
新青安貸款需嚴審資格與風控
另外也要求公股銀:
落實《銀行法》第 72-2 條限額規定
配合金管會授信規範與央行限貸政策
滾動檢討各行庫的可用貸款額度
必要時引導民眾改向額度尚足的銀行承貸
但銀行主管也坦言:「轉介不能太明示,只能委婉建議民眾多比較幾家銀行」,避免引起誤會與民怨。
面對額度縮減與審查收緊,想申請房貸的自住族應:
優先向往來密切銀行申請
準備完整的財力證明與其他收入佐證
留意銀行房貸承作比率、是否接近上限
多方比較利率與貸款成數,避開擁擠銀行
《果仁家》觀察,目前市場雖無房市泡沫危機,但若連自用買方也無法順利貸款,將壓縮剛性需求的空間,進一步拖累交易、建案履約與整體經濟動能。
房市政策調控應拿捏「打炒房」與「保障自住」的平衡,避免過度壓抑,反傷首購族與建築業體系,造成不必要的系統性風險。